2021年2月產業新聞


1. 達方電動自行車營收三級跳!併購顯效益,2022年百億元營收目標提前達陣中

數位時代/2021-03-16

電鍵盤大廠達方佈局自行車產業發展綠能商機,透過不斷擴張併購,2021年該事業營收目標佔比達3成,推算超過66億元,2022年更將提前達成百億元目標,比原訂計畫提前一年實現。

達方電子今(15日)舉行線上法說會,公布2020年財報及今年營運展望,近年來透過入股世同金屬、統達能源、太宇擴大綠能事業版圖,搶進自行車(綠能)市場,達方董事長蘇開建預估,今年綠能事業將有明顯成長,帶動今年公司營收、獲利有雙位數成長。

達方2020年全年合併營收為新台幣223.5億元、年增16.8%,稅後淨利為新台幣9億元,稅後每股盈餘為3.23元,成長動能來自IT、綠能兩大事業。

組裝、電池出貨成長可期,達方E-bike事業加速前進

達方為全球前三大鍵盤廠,主要專攻高階筆電需求,擁有背光鍵盤的技術專利,近年來從IT跨入綠能產業轉型有成,擁有電動自行車自有品牌BESV與自行車代工業務。

從營收占比來看,達方去年鍵盤等IT業務營收占比65%、整合元件材料(ICM15%、綠能15~20%;今年綠能將增至30%IT業務50~55%,整合元件材料(ICM)維持15%

在鍵盤部分,由於背光鍵盤、Chromebook都有不錯成長,今年背光鍵盤出貨量預估達4成。而達方轉投資的天線元件廠詠業,同樣朝高價值佈局,且規劃下半年掛牌。

今年綠能事業為一大成長動能,達方董事長蘇開建表示,近年達方透過併購取得自行車關鍵技術,像是世同金屬主攻整車組裝、統達開發電動車高功率電池模組,太宇致力自行車車架研發,再結合達方的三電能力,提供大客戶關鍵服務,目前在歐洲、台灣、越南都有佈局。

因應訂單需求,達方與世同在越南設車架及電動自行車組裝廠,今年將進入量產、年產能達60萬台;在電池出貨上,由於E-bike(電動自行車)成長力道強,今年也有雙位數的成長,目前訂單已排至2023年。

在自行車出貨量上,受惠E-bike需求強勁,目前世同有4成訂單來自E-bike,太宇、統達約9成。且將在今年4月起併入太宇的營收,使原本達方去年預估三年內綠能事業達到百億元營收,蘇開建表示,會加速到兩年內完成。

自行車缺料問題延至明年

不過,現階段電動自行車零組件缺料明顯,交期長達10個月至一年,蘇開建表示缺料問題會延續到明年。

針對未來併購策略,蘇開建表示,綠能佈局初步完成,逐步透過併購讓三大事業體發揮最大綜效,以提升營收、獲利為目標。

檢視原文


2. 騎單車玩AR!跑遍全台40處打卡集章找喔熊可抽5萬現金

新頭殼/2021-03-15

最近環保意識抬頭,單車旅行也因此盛行,今年的自行車旅遊年除了優化自行車環島的軟硬體設施與安全改善外,還推出單車旅遊結合線上AR遊戲的「尋找喔熊大作戰」集章活動,全台共計有40個打卡集章點,有3千多個獎項,最高還有機會抽中5萬元及3萬元現金。

交通部觀光局為推廣「2021自行車旅遊年」,完善自行車道「環島1號線」、25條環支線及14條連絡線約2,690公里及國家風景區內的設施,且沿途風景優美,值得探訪。

觀光局還推出「尋找喔熊大作戰」AR集章活動,將於315日至530日止,從全台16條多元自行車路線及環島一號線當中,精選出40個集章打卡點,例如北海岸路線「不能說的秘密打卡意象」、「中角灣喔熊衝浪點」、東海岸馬到成功路線的「三仙台」、日月潭路線的「伊達邵遊客中心」、大鵬灣路線的「濱灣之心」及澎湖路線的「魚躍有餘」等知名景點或新秘境。

交通部觀光局表示,本次活動不論單車新手或業界好手都可參與,全齡皆宜,只要下載「環騎圓夢APP」即可立刻獲得1個章,集點集滿2個章就能進行LINE POINTS刮刮樂,而集滿40處打卡點的人可獲得完賽證書,還有機會抽中5萬元及3萬元,並於63日「世界自行車日」活動中現場領獎。

檢視原文


3. 自行車附載幼童上路周年 交通部公布24款合格車款

中央廣播電台/2021-03-09

交通部去年31日修正施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6條,有條件開放自行車附載幼童規定,實施迄今屆滿周年,已有4型自行車及6型兒童座椅、共24款組合型式依規定檢測合格,呼籲家長使用合法的自行車及座椅附載幼童,守護下一代的安全。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文瑞9日說明,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6條規定授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2條明定,年滿18歲的駕駛人方可使用合格的腳踏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搭配合格的兒童座椅附載1名幼童。前座椅可附載1歲以上、4歲以下,且體重15公斤以下的兒童;後座椅可附載1歲以上、6歲以下,且體重22公斤以下的兒童。違反規定者,可處新台幣300元到600元罰鍰。

此外,可附載幼童的自行車不同於一般自行車,兒童座椅必須通過TBIS0077項嚴格整合測試,提供兒童更安全的保護,交通部已指定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負責產品合格標章發放事宜,由業者張貼在自行車及兒童座椅明顯處,以利消費者清楚辨識,兒童座椅也應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15978自行車兒童座椅安全要求規定。

交通部指出,目前已有4款自行車,包括2款電動輔助自行車、2款腳踏自行車,以及6款兒童座椅,包括3款前座椅、3款後座椅,總計24款組合型式的自行車,已依規定檢測合格,可合法附載幼童。相關資訊也已公布於車安中心網站(www.vscc.org.tw),交通部也樂見更多自行車業者及兒童座椅提出檢測申請,同時鼓勵家長使用合法的自行車及座椅附載幼童,共同守護下一代的安全。

檢視原文


4 . 一台要價30萬!保時捷、賓士...豪車品牌搶著做「電動自行車」,為什麼?

商業週刊/2021-03-08

以昂貴跑車聞名的保時捷(Porsche)竟然要出「自行車」?保時捷日前發佈新款電動旅行車,同時還發佈了兩款電動自行車。廣告裡,新款純電車Porsche Taycan Cross Turismo車廂後攜車架上的兩台自行車正是它們。

符合保時捷的奢侈定位,兩款電動自行車同樣價格不菲。一款是The Sport,是日常使用的全避震公路車,要價1700美元(約合新台幣31300元),是一台不到21公斤的超高貴自行車。

另一款是The Cross,是一台越野自行車,要價8,549美元(約合新台幣248千元)。兩款車皆由保時捷和電動自行車公司Rotwild共同研發,科技媒體The Verge評論,由於兩台車都使用碳纖維車架,本來就會比一般自行車貴,但保時捷電動自行車之所以賣此天價,主要原因還是車頭上那一個Porsche盾徽。

疫情改變城市交通,車廠紛紛投入電動自行車

不只保時捷投入電動自行車,之前,吉普汽車(Jeep)、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等傳統車廠也推出自己的設計。除此之外,哈雷(Harley-Davidson)、YAMAHA等機車製造商也開始生產電動自行車。

「過去1218個月,你可以看到許多新品牌進入這個市場」,YAMAHA電動自行車銷售經理恩格曼(Drew Engelmann)表示:「自2002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看過自行車市場出現這樣的盛況。」

電動自行車銷量成長的幅度更勝一般自行車。去年1月到10月,自行車銷量比前年同期成長46%,電動自行車則成長140%。根據市調公司NPD,這些數字不包括只在網路上販賣電動自行車的品牌,例如Rad Power Bikes,代表實際銷量可能還更高。

疫情中,人們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帶動自行車銷量飆升。但更大推手是世界各地的城市,開始著手減碳的「無車計畫」,例如歐洲大城市倫敦、馬德里以及巴黎。

「在歐洲,電動自行車更像是基本交通工具」,NPD分析師索倫森(Dirk Sorenson)形容。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波士頓、明尼亞波利斯等城市實施「慢街計畫」,在一些路段,政府限制汽車進入,鼓勵自行車和行走。諮詢公司德勤(Deloitte)指出,就電動自行車來說,美國仍是一個未開發市場。

這些內燃機公司因此押注,電動自行車將會是未來主流的城市通行工具--或至少,現在趕快入坑,能夠是目前的良好宣傳工具。

自行車利潤低,車廠不見得能持續投入

自行車和機車的淵源更長久,實際上,許多早期的機車來自自行車製造商,他們只不過是將馬達裝在自行車上,就成了機車。相較之下,近20年來汽車廠才開始涉足電動自行車領域。

「沒有一間汽車公司成功銷售過電動自行車」,替福特製造電動自行車的公司Pedego Electric Bikes執行長迪科斯坦佐(Don DiCostanzo)直言:「傻瓜才想要賺這筆錢,因為這永遠不可能取代販賣汽車產生的利潤。」

迪斯科坦佐補充,他認為福特賣電動自行車只是為了替品牌添加「光環」,把電動自行車當成概念車:「他們想要把它放在櫥窗展示,我猜他們5年內只賣出500台電動自行車而已。」

梅賽德斯-賓士自己也表示,他們出售要價12千美元的電動自行車,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得以展示自身的高科技原料技術,包括碳纖維和烤漆,進而顧客接觸其他消費性產品。

也因為這樣,一些車廠做電動自行車只是為了跟風,最後又扼殺計畫,例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僅推出電動自行車一年,疫情中為了節省成本,去年5月宣布中止生產。

不過,The Verge指出,現在隨著越來越多具指標性的傳統汽機車廠加入,電動自行車有機會成為車廠的常駐產品。保時捷的電動自行車有望吸引原本的跑車粉絲,但該豪車品牌是否能夠堅持下去,有待觀察。

檢視原文


5. 單車實名制 六都看法各異、北市擬強制

聯合報/2021-03-07

台北市自行車事故逐年攀升,4年內已有22人死亡,事故達2644件,雖有「自行車實名自主登錄系統」,但沒有強制性登錄,效果不佳。為加強自行車管理,北市交通局擬推強制登錄,但目前無法條規範,去年行文交通部建議修法,盼中央授權地方要求民眾登記。

交通部路政司長陳文瑞說,已收到北市府來文,正徵詢各單位意見階段,包含公路總局、警政署跟法制單位等,蒐集之後會彙整回覆。

不過,其他五都看法也各異,新北目前沒推這政策,桃園主張自主登錄不必強制,台中建議電動自行車才應優先納管。台南和高雄都認為,如要管理,應由中央統一規範。

北市微笑單車去年使用人次達3千萬,北市交通局長陳學台表示,北市雖在2011年推單車烙碼,但民眾怕違規挨罰成效不彰,只能靠警方取締。單車領牌權責在中央,而單車型式多樣,是否要全數納管仍有待討論。

新北交通局長鍾鳴時表示,單車掛牌目前並非新北主要交通政策。因違規、事故數增加而把單車掛牌是否能降低案件發生還需觀察,但與教育、環境較有關係,新北持續努力教育宣導、工程改善,提供更安全騎車環境。

桃園市府交通局副局長張新福說,自行車實名登錄確實可減少違停及降低失竊風險,但建議自主登錄,不必強制,以免擾民。

台中市交通局長葉昭甫表示,中市私人自行車管理問題不大,因使用比率不高,反而電動自行車數量多,買賣、使用不受規範,不必領車牌或登記使用者,致亂象頻生,建議應優先納入管理。

高雄市交通局表示,很多民眾家裡有好幾輛腳踏車,如都要實名制、要領牌,勢必要投入很大資源。

檢視原文


6. 2021智慧運動暨智慧騎乘高峰論壇

欣傳媒/2021-03-05

因為疫情的關係,國外買主與廠商不能來台,今年度的2021台北國際自行車展改為線上舉辦,經濟部國貿局也舉辦了「智慧運動暨智慧騎乘高峰論壇」,在疫情對未來的影響尚未完全明朗化的狀況下,這場論壇也成為了解運動產業未來如何因應疫情發展的重要指南,因此上下午兩場的論壇也吸引眾多運動相關產業廠商參加,期盼在命運或機會中找出未來因應的策略。

主辦單位邀集了包含世界運動產業聯盟、國外大型自行車製造廠商、國內運動器材、運動遊戲APP開發商、運動平台系統整合、自行車零組件廠商及共享單車新創公司共襄盛舉,一同描繪對未來運動產業的發展契機與方向。

智慧運動產業的新方向

上午場開始由世界體育用品工業聯盟(WFSGI)總裁暨首席執行官Robert de Kock 分享他對「智慧運動產業趨勢」的看法,他用圖表說明去年運動產業隨疫情訂單驟減,但又因為人們對健康重要的重新認識而產生需求,甚至在去年9月就突破前年的成長,他也提到了Z世代對於線上購物的比例及習慣大增,勢必將影響未來生活方式及運動方式。

亞洲最大的健身器材生產商,喬山科技的全球教育訓練協理Ben Wilde 認為經過疫情封城影響,個人健身將成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點,在個人居家戶外與健身房俱樂部兩種運動場域型態之間,可透過經由運動資訊提供與線上指導的科技產品開拓出介於兩者之間的新商業模式,藉由有用有趣的資訊回饋,讓使用者產生黏著度,是未來一大商機。

仁寶電腦也藉著開發健康雲平台,結合個人健康管理APP,提供使用者健康數據偵測,並連線醫療院所及主管機關進行大數據分析,並將結果回饋進而改善與增強健康雲平台功能。另外專注手機APP開發的Fouedesire遊戲社群創辦人陳威帆則從讓無聊的事變有趣的概念開發多款例如記帳、喝水提醒、步行等全球下載超過3000萬的APP,透過玩來改善生活品質,讓運動變有趣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在未來販賣這樣的體驗服務經濟也將是大趨勢。

自行車產業疫情下的創新發展

下午場由量產世界第一輛登山車的Specialized Bikes執行副總 Robert Margevicius暢談其對全球自行車市場的觀察,他認為自行車愛好者喜歡享受騎乘樂趣,也拓展社交圈,願意把錢花在體驗上,且因為疫情關係,自行車成為歐美個人交通工具的優先選項,但因銷量暴增,訂單最長要排一年以上,原有庫存也難以供應爆炸性需求,他認為疫情後的自行車需求是應該好好增產掌握的契機,甚至利用自行車作為商業運載也可能是讓自行車業更加成長的未來商機。

作為台灣全球自行車花鼓生產龍頭的「久裕興業」與台灣最大的自行車零配件貿易商的「鐵甲工業」也分別以預錄影片及到場方式分享其企業在這波疫情下,對生產營運的影響,久裕興業表示將會透過高度自動化生產與更加著重於電商銷售,重視技術服務來因應。鐵甲工業則說明因為疫情影響改寫了零售規則,公司未來將朝向因應供需關係、產品交期準確、價格合理調整、物流更朝向多元化的方向進行調整。

運點科技MOOVO的共同創辦人林靖德對於之前的共享單車暴起暴落提出解釋,他認為共享是很好的營運概念,也吸引許多著名的創投投資資金,但由於突然的大量業者參與,導致生態丕變,只想搶市佔的擴張與未與政府協調管理機制的因素,造成產業海嘯般的排擠效應,但共享理念其實仍大有可為,共享的超短租營利模式,其價值在於建立用戶的流量入口,後端使用行為的大數據收集,擁有海量的數據,就能產生許多運用的價值。

【座談】回答提問 分享對E-bike未來看法

與會講者最後進行座談模式,由現場聽眾提問,針對未來e-bike的發展提出各方見解,與會者皆認為因為疫情關係,消費者消費動機因此改變,在選擇交工具上會更趨謹慎,甚至個人化,他們會希望擁有最佳價值的產品,越來越電子化的設備,透過IOT科技提供健康與目的地資訊,經銷商或生產商更須提供專業維修服務,以建立客戶忠誠度,或是對某些族群來說,他們覺得根本不須擁有,改用租賃的方式,可免去維護的麻煩,在城市間的自行車租賃微交通方式,也將蔚為潮流。

檢視原文


7. Moovo在台投放2千輛,下一步搶攻無人車!為何不怕重演中國「共享單車惡夢」?

數位時代/2021-03-05

去年8月新北市引進新一代無樁共享自行車Moovo,不跟進台北市升級YouBike 2.0之舉引發熱議,Moovo由台灣新創運點科技負責營運,近期營運範圍更拓展到彰化公共自行車服務,預計今年在台累積投放2,000輛自行車,滿足城市交通最後一哩路需求。4日運點科技共同創辦人林靖德出席智慧運動暨智慧騎乘高峰論壇提到,未來5~10年,微交通(Micro-mobility)領域將複製特斯拉模式,驅動兩輪產業創新。

曾任職摩拜單車的林靖德,娓娓道來共享單車產業的發展。在2016年起物聯網技術發展成熟,車輛結合物聯網技術,可用手機App租借,變成一種「消費性電子產品」。在共享單車全盛時間,2017年湧入20億美元,投資人看見了共享單車租賃生意可穩定規模化獲利,更是很好獲取的用戶、流量的入口,當時ofo、摩拜單車快速崛起。

「當時資本湧入來得太快,政府來不及管,變成大家拚量,整個經濟模型崩盤,當時創投幾乎是路上看到誰的車多,就去投資!」即便看過共享單車泡沫化,林靖德依舊相信共享單車的價值,因此創立Moovo,他的觀點是,「泡沫代表的是夢,有夢才會吸引投資人把錢投進去,驅動產業創新。」

以租代買思維轉變,「共享微交通」出現

他看好兩輪產業將延伸出共享微交通(Micro-mobility Sharing)的租賃生意,尤其當自行車電動化後,系統變得更複雜、維修難度變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因此出現像是: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自行車、共享滑板車等服務,如Moovo就是主攻城市短途通勤。

加上年輕人「以租代買」的思維轉變,除了共享單車的超短租服務,未來還有各種運具的短租、長租,甚至是訂閱制。運點科技看準商機,提供一套軟硬體、物聯網、服務體系的整合解決方案,讓營運商買了就能直接使用,終端消費者也能有一致的體驗。

林靖德說,Moovo打造模組化的商用平台,以配合當地共享、租賃營運商。Moovo目前在全球20多城市營運,以義大利、西班牙為主,7~8成業務在歐洲,台灣僅在彰化、新北市有小規模示範點,新北投放400輛、彰化投放1,600輛,全球已投放3萬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累積逾100萬用戶。

對於取代YouBike的議題,運點科技表示,Moovo作為城市交通的延伸,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不過從近期新北市宣布將在3月取消YouBike30分鐘免費的補貼政策,改成前30分鐘收費新台幣5元,以減輕新北市財政負擔;並引進無樁共享自行車Moovo營運,讓廠商自訂費率、盈虧自負,複製電動機車共享服務WemoGoShareiRent營運模式。

Moovo打造模組化商用平台,看準歐美共享、租賃市場

除了在台投放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未來還有無人車實驗,目前MoovoMIT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合作,進行無人三輪車載具實驗,包括接駁載客、載貨等實驗,探索更多不同商業應用。

林靖德表示,Moovo的解決方案可以做到前端搭配各式交通載具,後台做大數據分析,釋放電動自行車等消費電子產品有更多潛能,「過去自行車產業談加法,如何組裝車;如今當每台車有了思考、運算功能,未來就是談乘法,想像空間更大。」

林靖德看好,未來歐美電動車共享、租賃市場是很大的商業機會。從成長性來看,他觀察到過去一年,共享單車週轉率年增25~30%,外賣、物流共享單車,則有高達50~60%的成長。

檢視原文


8. 自行車長紅!杜綉珍超前部署沒在怕:6月底前至少欠百萬輛

新新聞/2021-02-24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自行車成為消費者代步、健身的工具,業績強滾滾,巨大集團去年營收突破7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董事長杜綉珍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表示,「目前缺料、缺工、缺貨櫃,缺得很嚴重,產能超載,自行車產業今、明兩年需求依然非常強勁。」

走進台中科學園區,巨大集團全球總部位於入口最醒目的位置,充滿現代感、韻律感的綠建築,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潘冀建築師事務所設計,2019年底落成啟用,成為中科的新地標,兩旁是台積電中科廠房。巨大集團進駐中科,與「護國神山」台積電晶圓廠比鄰而居,成為地方上熱門話題。

先前SARS經驗 預先下足半年訂單備料

巨大集團全球總部大廳裡擺著慶祝營收突破700億的氣球,為新春帶來好采頭。現年71歲的杜綉珍穿著紫色時髦上衣,一頭俏麗短髮,神采奕奕,看來起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她指出,「由於先前有SARS的經驗,我們知道疫情稍微緩和時,自行車的需求會衝出來,大家搶原料,屆時零件會不足,所以我們預先做了準備,很早就向供應商下足6個月的訂單。這是比較樂觀的預測。」

「不過,當時不知道這次疫情影響,工廠會停工多久。」杜綉珍接著說,「我們有樂觀的預期,也有較保守的評估,我們也做了預算減肥方案,請銷售端研擬可能的狀況,萬一情勢惡化,可能的應變方案。」

針對今、明兩年的景氣,杜綉珍指出,「新冠病毒不斷突變,可能影響疫苗的效力。自行車不僅是健身,也是代步、防疫的工具,今、明兩年需求持續很旺。現在缺料、缺工、缺貨櫃,缺得很嚴重,銷售商庫存降至歷史新低,美國公司的庫存平均在3周以下,韓國公司甚至只有3天。一家工廠的廠長說,預估到今年6月大約欠客戶100萬輛,再缺下去,會被客戶追殺到骨折。」

疫情衝擊下,歐美許多大城市開闢單車專用道,掀起一波自行車風潮。杜綉珍表示,「美國一項調查發現,路上單車族有20%是新的騎車者,我們要協助這些新單車族養成習慣,例如多開發一些簡單好用的app,讓騎車變成一項好玩的運動,連阿嬤都會用。」

疫情期間,歐美封城鎖國,杜綉珍說,「你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最好的準備。受疫情影響,我們把出差搭飛機的預算砍掉,改做數位行銷。」

巨大集團自2008年起推出全球第一個女性自行車品牌Liv,杜綉珍是主要催生者。杜綉珍指出,「那時候我們就開始注重數位行銷,但比起美國的競爭對手,我們還很嫩。」

2018年赴匈牙利投資 「中國製造的時代結束了」

 自行車是非常全球化的產業。受到歐盟對中國大陸展開反傾銷調查衝擊,巨大集團早在2016年就到歐洲考察,尋找新的投資地點;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當年7月巨大集團宣布在匈牙利設廠,擴大在歐洲的投資布局,2018年底關掉中國成都廠,並加碼投資台灣,擴大台灣廠的產能。杜綉珍當時曾對外表示,「中國製造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2017年底歐盟對中國大陸自行車展開反傾銷調查,杜綉珍指出,「如果被課徵反傾銷稅,好比一隻手綁起來打仗,這樣是無法永續的。」針對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她說,「幸好我們的法務部門據理力爭,獲得平反,我們的產品沒有因此被課稅,法務部門的同仁值得肯定。」

春江水暖鴨先知 提前布局短鏈供應

巨大集團很早就規畫短鏈供應。杜綉珍引用標哥(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的話「春江水暖鴨先知」,她強調,「集團投資布局一定要超前部署,中國製造的時代的確結束了,目前中國的5個工廠主要供應大陸內需為主。」

她表示,當初赴歐洲考察,走遍許多國家,並且做調查,最後決定在匈牙利設廠,考慮的因素很多,首先,一定要有內需市場,還有周邊的零組件供應鏈。不過,匈牙利廠周邊很難有充分的零組件廠,必須另想辦法克服,例如興建大型倉庫等。

美中貿易戰期間,美國總統川普任內高喊美國製造,希望製造業赴美國設廠。美國在台協會(AIT)人員曾拜會巨大集團,鼓勵赴美投資設廠。對此,杜綉珍表示,「大家以為自行車只有兩輪子,其實沒有想像那麼簡單。目前自行車工廠的自動化程度不高,赴美設廠有許多困難要克服,包括人力成本、零組件供應鏈等,這些問題要先解決,才能考慮赴美設廠。」

RCEP年底生效 對自行車產業衝擊大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去年11月簽署,可望在今年底生效,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體系,10年內成員國關稅降為零。對於RCEP的衝擊,各界看法不一,杜綉珍認為,「RCEP生效對自行車產業絕對有影響,而且影響很大。儘管我們在中國大陸有工廠,從大陸出口到東協可以免稅,但台灣生產高階產品出口到歐洲,就可能受影響了。希望政府單位正視這個問題。」

巨大集團自1972年創立,從一開始只有38人,年產量3800輛自行車的台中小工廠,經過近半個世紀,如今員工逾1萬人,年營收逾7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自行車集團,行銷全球逾83國,包括中東沙烏地阿拉伯都有捷安特的足跡。兩輪事業,沒有想像那麼簡單,就像防疫工作,一切都要超前部署。

檢視原文


9.  自行車廠訂單 滿到明年

經濟日報/2021-02-23

電動自行車需求強勁,不只今年訂單滿手,客戶甚至已經下單到明年第1季,供應鏈包括美利達(9914)、巨大、桂盟均受惠。

自行車大廠美利達就表示,去年受疫情干擾,供料出口遞延一個季的規模,今年承接加後續訂單增長。巨大也看好今年市場需求持續強勁,可望較去年成長。

疫情干擾市場,料件雖然供應不足,但自行車產業的需求卻持續增溫,去年自行車業者營收與獲利都創下佳績,巨大全年營收首次突破700億元,鏈條大廠桂盟也是首次突破60億元,都是歷史新高。美利達則是因為終端通路營收未納入合併營收,營收表現平平,但獲利卻創下新高,都在去年繳出亮麗成績。

今年一開始自行車廠的營收繼續創高,再加上訂單滿手、市場庫存水位極低,宣示各家自行車廠今年可望繼去年的全年旺季之後,繼續挑戰歷史新高。

巨大公司就表示,今年傳統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的市場需求持續強勁,預估今年仍將成長,雖然零件缺貨的問題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但可以預期今年的營收可望進一步成長,而巨大匈牙利廠今年將挹注20萬台的規模,對巨大的營收也有相當程度的貢獻。今年元月巨大捷安特美國及中國市場,以原幣計算,皆較去年同期倍數成長,捷安特歐洲市場也成長超過四成。

電動自行車仍是今年受矚目的產品,由於市場需求強勁,上游料件供應不足,使自行車產業呈現供應緊繃的局面,也無法快速放量,影響所及客戶的訂單已經全滿,甚至下單到明年第1季,自行車業者今年恐將延續去年「全年無休」的局面。

桂盟公司指出,以目前市場所需,估計在庫存補充與市場需求增加,未來幾個季度自行車熱度不減,目前桂盟各工廠的產能利用率仍維持高檔外,桂盟已部署增加10%產能來因應未來整體自行車市場的增長。

目前自行車市場庫存仍偏低,車廠、零件廠全力生產對應仍是無法滿足市場,估計需求可望持續整年。

檢視原文


10. 新北納管共享機車、汽車、自行車 未依規定投放可罰9

聯合報/2021-02-17

新北市政會議今通過「新北市共享運具經營業管理辦法」,新北共享機車、汽車、自行車需3個月內重新申請納管,未來共享機車每個街廓僅能投放2輛車,共享汽機車不得停放同車格超過72小時,且未依申請計劃投放車輛,將可開罰9萬元。

新北自2019年起試辦讓iRentWeMoGoShareMOOVO4家共享運具業者投車佈點經營,目前新北共有1647輛共享機車、250輛共享汽車及180輛共享電動輔助自行車,汽車、自行車每天平均租借2次至3次,機車為2.5次至4.1次。

交通局綜合規劃科長吳政諺說,去年12月公布新北市共享運具經營業管理自治條例後,擬定新北市共享運具經營業管理辦法,今通過市政會議審定,將於3月公告實行,公告後3個月內所有業者都須重新申請。

吳政諺表示,業者須提供營運計畫書、調度計畫、維修保養、汰換計畫、使用權利金、保證金等項目,並向交通局申請營運許可證。交通局長鍾鳴時則說,每輛車都有GPS追蹤,業者也須提送保險計劃,保障消費者權益。

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共享運具是時代潮流,應該鼓勵其發展,但須有秩序地做到位,若有佔用停車格、擅自擴點等重大違規狀況,就廢除營運許可證,且1年內不能再申請。

吳政諺說,共享運具除鼓勵民眾多使用,也不希望排擠使用停車格的需求,共享機車規定每街廓僅能投放2輛,共享汽機車不得停放同車格超過72小時,通知後需4小時內調度,若不調度每輛汽車罰600元、機車500元、自行車300元。

另外共享運具業者擅自擴展營運範圍、任意投車,吳政諺表示,未依計畫申請投放車輛,可開罰業者9萬元,並要求業者撤除車輛,若不撤除就能連續開罰。

檢視原文